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坚持“终身教育服务”的教学理念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7-18 】

转载至国际财经时报http://www.ibtimes.com.cn/articles/20110717/mba-zhongyangminzudaxueguanlixueyuan-zhangxiuping_all.htm

作者:黄美玉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中心主任张秀萍教授与记者合影

——专访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中心主任张秀萍教授

怀抱“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商业领袖”同样理想建立起来的商学院,却各有不同。当MBA项目的兄弟院校已经做到了“令人羡慕”的规模时,今年才进行第二批MBA招生的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并没有感到“胆怯”,而是坚持以“终身教育服务”的教学特色理念,全心全意为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商业领袖而努力着。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张秀萍教授乐见MBA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接受国际财经时报专访时分享了管理学院如何在“狭缝”中生存的特色、理念和目标。以下是采访实录:

国际财经时报:谈谈您对“独立商学院”和“大学品牌商学院”的认识?这两种派别的商学院在国内各有哪些优劣势?

:我认为是利弊参半,独立商学院有更加灵活的机制,适应市场的速度更快一些,包括人权、财权、招生等,而综合大学下的商学院,好处就是历史一般比较长,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更重要的是专业比较齐全。总得来说,两种模式的发展各有千秋,只能是扬长避短,这样发展起来比较好一些。

国际财经时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今年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遇到哪些挑战?

:中央民族大学MBA项目今年是第二年招生,今年招到的生源规模和质量比第一年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的,这说明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对我们这个项目越来越认可了,我相信这种势头还会继续好下去。谈到困难,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商学院都有一些困难,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源,但目前高质量的生源争夺、竞争也很激烈。一个项目要发展,最终是要得到高质量的生源,而且把高质量的生源培养得更好,这是一个主要的,也是长期的战略,所有的事情都围绕这个去做。

如何吸引到优质生源,而且把他们培养得更加优秀,这就是我们从项目的一开始坚持到目前以及将来要长期做的一件事情。那我们怎么做呢?从我们这个项目来说,师资这块肯定是核心,我们要打造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一个是集全校的优质师资,另外一个是集在北京其他高校的优秀师资,第三个就是利用“985”这个平台。我们已经而且会继续邀请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老师来给我们学生授课,同时和我们的教授经常进行业务上的撮合,也就是国际化。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第二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具体是通过增加几个环节完成的,一个就是实践导师的聘任,这个实践导师的聘任是从去年就开始实施了,目前效果特别好,一般就是企业当中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管,同时还聘请一些小企业的高管、通过自身创业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家,比如我们通过一种途径,比如“中央民族学MBA与总裁对话”这个活动,把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年轻企业家邀请到我们学校,跟我们的学生面对面沟通,分享他们创业的酸甜苦辣。概括来说,第一,我们在国际化上要做深做细;第二,在实践上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吸引优质生源,把他们培养成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

国际财经时报:现在的排名非常的多,包括商学院的认证。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国际认证也是现在很多商学院竞相追逐的一种手段。你是如何看待排名和认证的?

:我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排名。对考生来说,选择学校和项目时比较茫然,排名对他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也是希望排名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和细化。

与排名不同,国际认证自身有一套完备的流程系统,尽管申请认证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有的时候你觉得这是比较繁琐的事情,但这个过程可以提高你的水平,规范你的管理。我们是非常赞成这种做法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这项工作列入历史日程,踏踏实实去做。认证包括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和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还有在MBA教执委领导和倡导下也在做的国内自身的认证系统。无论是哪一个,我们都会依据我们自身的条件以及整个中国MBA的教育状况、客观要求,确定下一步是申请欧洲的认证,还是美国的认证标准,或者是中国的认证。我认为,首先是中国的认证,这是我们第一步的目标、也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也欢迎兄弟院校,特别是MBA教执委对我们进行指导,共同提高中国MBA教育的水平。

国际财经时报:学生毕业后将回到原来的岗位,或开始创业,又或者找到了一个新的职位。你认为,他们经过学院的培养后将有什么样的提升?

:我们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到2012年夏天是第一届学生毕业。在他们入学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让他们填写之前的,现在的,以及对未来预见的状态,包括薪酬、岗位、工作行业、精神上的幸福感等。

在商学院工作多年,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这些有理想成为未来商业精英的人,更快、更好的成长,如果我们把这个脉络搞清楚,实际上相当于我们对这个教育产品做了终生售后服务。我们中央民族大学MBA提出的理念就是“终身教育服务”,所以我会跟踪他的一生。现在第一届的问卷已经收回来了,这个项目,我会做成几十年长期的跟踪,而且我都有他们的联系方式,打算五年做一个回访,到时候可能会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学生入学一年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来到民大读MBA,他的身价就已经提高了,很多人开始跳槽,那么可以想象他毕业之后的变化有多么大。

国际财经时报:学生刚来一年就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是指哪方面的提升?

:全方位的提升,包括知识和理念的提升。

国际财经时报:MBA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最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学生的职业发展。那么,学院在个性化的职业服务上是如何展开工作的?

:有的学生已经有工作经验了,但他可能还是有些茫然,来了学校后的一个月之内,就要与导师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不像有的学校因为MBA的规模特别大,导师要带很多学生,有的时候会出现导师找不着学生,学生找不着导师的情况。我们的学生规模不算太大,工商管理的老师比较多,现在基本可以实现导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模式,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财经时报:可以介绍一下刚才你说的“终身教育服务”理念吗?

:“终身教育服务”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MBA中心首先提出来的理念。我个人也在做这个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规划,我一定要把这个做下去,跟踪研究。在学生入学时做一个调查,毕业时再做一个调查,等到5年、10年后,还要对他进行调查。

国际财经时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特色,或者说与其他商学院不同的地方有哪些?“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也是特色之一吗?

:对,“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是我们的特色之一,这是对学生的一个长期服务,我们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上,打算每5年都要对他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这个教育项目需要完善的地方。特色还包括实践导师、国际化,第四个就是我们追“小而精”。我们是985工程大学,是得到学生认可的,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将来不会做得很大,因为做大后很容易失控,就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未来可能还是要坚持我们的“小而精”,以提高教育品质为导向的精英教育。MBA招生一般要有8、9年的时间才可以申请EMBA的招生,但是我们想尽量缩短这个时间,我们考虑跟国内外的名校进行合作,特别是美国的学校,通过这种合作建设EMBA教育项目,其实最终还是要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所以我们的MBA教育要稳扎稳打,做小规模的精英教育,然后尽快的进入MBA和EMBA同步成长的理想状态,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

国际财经时报:在今年举办的MBA同学会中,有的院长自嘲说,“像北大、清华都已经有了自己发展定位和品牌,但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的?

:我们不想怨天尤人,我觉得讨论这个困难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思考的是,在这个环境下如何把自己的事做好,如何以高质量的教育品质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成就他的事业。我们始终按照这样的理念建设和提升我们的项目。我们会继续奉行这个理念,打造刚才说的那几个特色,然后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提高质量的服务,坚持全心全意的服务理念,把握世界MBA教育这个总体趋势以及需要的理念。虽然我们的MBA项目比较新,但我们的理念和做法都是比较好的,我们对此非常自信。

国际财经时报:案例教学是MBA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学院目前与中国哪些企业建立了互动式的教学机制?在案例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和成果?

:经典案例主要来自于美国的哈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北大也有案例,我们都在使用。大连理工大学也建立了一个中国案例共享中心,我们也是中心的会员之一,我们的老师都有授权,可以看到和下载里面的全文案例。2008年,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也建立自己的案例中心,我们利用暑寒假,特别是暑假这个非常好的调研时机,组织我们的教师和研究生到企业去做一手的案例,放到库里,我们学院的网站上有案例中心,都可以检索到案例。

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肯定是要跟企业合作,比如在北京的国药物流集团,我们跟他们进行了密切的合作,我们会带着我们的MBA学生和学术界研究生定期到这样的公司去参观,我们的导师和研究生也会定期到他们公司去做共同开发。

国际财经时报:中国最缺的就是本土化案例。学院在案例研究的选题方面是否有倾向性?

:我觉得中国的商学院有责任开发本土案例。国际化是必要的,本土化更必要,因为你培养的MBA学生将来不是都要到国外的公司工作,更多的是在本土公司工作,所以本土案例的研发是商学院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的案例开发一定是本土的,但不见得非得盯着已经著名的公司,因为他们的二手案例太多了。我们鼓励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是一些中小型公司,他们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商学院里,现在的二手案例绝大多数是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学生缺的就是中小型企业的成功案例。每个学生入校之后跟导师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并很快进入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如果你的论文当中没有一手的、深度的案例,这个开题报告是不能通过的,所以很多同学用的就是自己所在公司的真实案例,或者以前工作过两年以上的公司。

国际财经时报:据哈佛商学院招生部门的初步统计数据,2013届共919名学生中,来自私募股权、银行业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行业的学生约占25%,去年这一比例为32%。请问,我们学院今年录取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对学员企业规模的要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学院在面试的时候选择学生是不是也有既定的一个印象?比如会在金融或者咨询的类别当中挑选的要多一些?什么样的学生建议他读在职班,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全日制?

:我是希望学生能读全日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也只是一个理想,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很难完全放弃工作来专心学习,这可能是任何一个商学院都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如果断掉了职场关系,以后就不太好延续,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也是比较令人头疼的事情。

国际财经时报:提到商学院这个不可避免提到交际,对很多人来说,到商学院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建立人脉。你怎么看呢?

:这是价值观的判断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商学院的领导,我认为大学毕竟有它特有的功能,不同于社会,不同于企业,一定要发挥大学“象牙塔”的功能。我以前跟MBA和EMBA的学生沟通时发现,商学院的老师不一定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但是肯定有胜于企业高管和社会各界人士独到的一面。比如对一流学科前沿的把握和预见,区别于世俗的观点,这都是他们在社会和企业里得不到的东西。

国际财经时报:MBA项目的学费是比较贵的,所以学生报考MBA时会去衡量你的教育服务是否学有所值。你怎么看?

:说到商学院的学费,我认为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中央民族大学学费的性价比是最高的,5万元/全程,是北京9学校当中最低的费用。因为我们民族大学有一种社会责任,所以目前我们绝对不考虑通过这个项目来赚钱,我们就只是想把这个项目做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两年后提高学费,但只是略有提升,而且我们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国际财经时报:目前学费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投入到教学上。过几年我们上调学费也是为了提高老师的待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用于国外访问,兄弟学校之间的访问等等。另外还会加大对实践教学建设的投资。

国际财经时报:请你结合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谈谈中国MBA教育未来前景和挑战。

:我始终认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是最好的,如何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正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到目前为止,中国MBA教育已经发展了20年,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从规模上看,跟欧美、日本和印度相比,我们的MBA项目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MBA的招生人数肯定还有一个显著的、长期的增长,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做好MBA项目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起来?虽然中国MBA教育在20年的发展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毕竟20年还是比较短,国外商学院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甚至20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把国外已经成熟的方法和本土企业相结合呢?第一,尽量让我们的老师深入到中国企业实践。老师一定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第二,加大实践导师的规模和力度;第三,发挥MBA学生的主体作用。MBA学生不是客人,而是主人。我们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比如,我们创办了“中央民族大学MBA与总裁对话”,鼓励学生做主角,积极主动跟络企业家,邀请他们来学校做讲座,由学生主持,老师坐在旁边,进行对话。第四,国际化。我们每年都派两三个老师到美国去访问学习,然后把国外商学院的最新做法,理念等等带回学校。关键在于如何把我们国内的工作做好。

国际财经时报:MBA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仍然存在软技能缺失等弊端,你认为如何解决?

:商学院是培养未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士,企业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企业是否有好的效率,更主要的是是否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企业伦理,社会价值等选修课。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这个,面试也好,开学的第一堂课也好,我们都会跟学生讲,我们一定要把符合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价值观的学生招进来,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学生,分再高我们也不欢迎。所以我们始终强调,做企业重要的是做人,商学院首先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是培养一个好的管理者,如果管理机能有了,但培养人的方面失败了,那整个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从创建这个项目的一开始,到入学教育,还有到之后的培养和毕业,始终贯穿这种理念。

国际财经时报: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学院的要求?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

:我们要看他是否会尊重,尊重社会,尊重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同学。我们在面试时会给考生提问的机会,我们会看他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感觉他在着装,谈吐、问问题和回答问题上,有不符合我们所谓的“尊重”,那我们就会说“抱歉,你不符合我们学校的要求”。当他被录取来到学校后,我们会给他作学前教育,在民大绝不允许学生把老师赶下讲台的情况,现在绝对不允许,将来也不允许,因为老师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肯定有比你强的方面,如果有什么建议,你既然是商学院的学生,已经或者未来是中高级管理人士,你应该有能力,用你的方法来进行沟通,达到你的目的,而不是有用这种非常不成熟的方法,把老师赶出课堂,这个不符合民大的文化,也不符合民大管理学院的文化,也是不符合我们所谓的“尊重”。不是不让学生提意见,我们让学生充分提意见,但我想说的是,你既然是管理学院的学生,你首先要学会沟通,要非常理性的、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我看到非常成功的中高级管理人士,没有一个是粗鲁的,都是非常有修养的,女性要优雅,男性要绅士。

万一发现有学生因为没有考察全已成为我们的学生,那我们就要爱护他,了解他,帮助他,我会亲自的跟他谈。

国际财经时报:刚才你提到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职读MBA,学院如何帮助他平衡好工作和学习?

:这个是我们在设计项目的授课时间的时候就考虑过了,我们开会跟学生讨论,制定一个上课时间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然后形成一个君子协定,拿到现在来说,上课的时间就是周六晚上,周末全天,和周一、周二的晚上,就是说,我们已经照顾到学生的工作和出差的需要,学生也做到了,这点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国际财经时报:最后请你对我们的潜在学员说一说心里话。

:下一年的招生就要开始了,我们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我想说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非常优秀的、传统的、综合性的211和985工程大学,有这些作为支持,我们管理学院的成长是非常快的。我们的师资也非常优秀,我们现在的老师有90%以上是名校的博士,80%以上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授课教师,还有优秀的实践导师团队,因为有985和211项目的支持,管理学院的MBA项目从师资方面来说是非常好的,硬件条件也是一流的。另外一个,我们的学费性价比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提倡并已经实施“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我相信,我们在这一方面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我们的MBA项目,我建议你可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校园走一走,来我们中心访问一下,或者到我们的课堂上看一看,到MBA学生宿舍去跟他们去聊一聊,你肯定会得到更加立体的、更加生动的了解。

欢迎真正想在商学院学习到扎实的基础、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符合我们的文化、懂得相互尊重的学生积极报考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

国际财经时报:请你分享一下多年来从事MBA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

:做这个项目很累、很辛苦,尤其是在招生前后,我和我的同事都会亲自到MBA考前辅导班去跟学生面对面交流,亲自接电话,为学生作详细周到的解答等等。这些工作都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意义,我和我的同事会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国际财经时报:是什么使你能够坚持下来?

:首先,我特别喜欢这个专业,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而且我特别喜欢到企业去了解他们,每年开学期间和假期,我都会到企业去。再一个是,我特别喜欢给MBA学生上课,因为给他们上课,与学术型的研究生相比,互动更多,往往就容易调动一些灵感,总之在课堂上我会感到非常兴奋。MBA项目是非常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会让更多老师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让更多老师跟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始终保持高的契合度,使我们整个学科教学、科研能不断得到提升,这也是我作为管理学院副院长的义务。

国际财经时报:我们今天就采访到这里,谢谢院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也祝愿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能够招收到符合学院价值理念的学生,祝你们办得越来越好。

张秀萍简介:

职 称: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专 业:管理学

所授课程:曾担任《管理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BA和本科生课程,以及《现代商品流通学》、《统计学》等本科生课程

教育背景:

2003-200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管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9-2003.7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7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9留学荷兰Tilburg University 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

1993-1996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专业,1996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1-1985 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1985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

1.内部供应链管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经济界,2004,5

2.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3。核心期刊

3.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04.3。核心期刊

4.面向顾客的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2

5.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2

6.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ino-Euro Academic Workshop on StrategyManagement,Nov.25-27, 2003.

7.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济,2003.10

8.核心竞争力文献回顾(国内部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9.跳出‘哈默’圈子——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回顾[J],商贸经济,2003.1

10.假日经济浅析[J],北方经济,2002.11

1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初探[J],财会研究,2002.11

12.关于宏观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统计,2002.8

13.情商与管理[J],北方经济,2001.11

14.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3

15.儒家价值观与现代管理,《华人管理本土化之开拓》。香港城市大学出版。2001年

16.利润池[J],企业管理,2000.11

17.张秀萍,家族企业---中国企业管理的新课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3期

18.荷兰的教育、劳动力结构及失业率分析,北方经济,2000.1

等等。

19.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等。

科研工作与成果:

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研究”,2004年7月批准(2004-2005)。本人为该项目的主持人。

2.联泰国际集团(Luen Thai Group)“供应链管理模型D2S”中课题设计、申请(包括英文申请书的撰写)、访谈提纲的起草、访问、案例和相关论文的撰写等工作(2004-2006)。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地区资源型成长企业发展模式及培养途径研究”,批准号:04XJY004,(2005-2006年)。主要成员,负责课题总体实施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子课题的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IS领导环境培育与CIO(信息总监)机制演进机理”(2004-2006),批准号:70471076,为该课题的主要成员。

教育部课题“网络型组织的竞争优势研究”,批准号03JB630007,(2004-2006)。在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型组织形成和运作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揭示网络型组织运营的范示,为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工作。本人参与文献研究、理论模型的构建,并负责调研和实证研究工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

专著和译著:

译著:《组织理论与设计》(Richard Daft 7th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专著:《供应链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获北京市社科基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获奖情况:

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编写教材:

参编《MBA管理学精华教程》等教材四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2002、2003、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