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项目简介 > 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

一、学校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鄂义太教授、校长陈理教授。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7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5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5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8%。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靡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还常年聘有6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0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0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3人。学校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822人,其中本科生1124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少数民族预科生481人;本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保持在60%以上。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25个国家的374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5.9亿元。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3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两大主题,实施特色兴校、质量立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第一、内涵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目标迈进。

(以上数据截至2011年11月)

二、学院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横跨管理学和法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现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九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民族地区政治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六个硕士学位点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予权;民族政治学、民族地区行政管理两个博士学位点。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层次完备,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效率、公平两大目标。截至目前,管理学院共有在读学生1170人,其中本科生976人,硕士生153人,博士生44人。

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目前已建成一个颇具规模、藏书丰富的资料室,拥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个综合实验室,还建立了11个教学实习基地,可以很好的满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6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1人,他们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近年来,管理学院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院正承担国家“985工程”“中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重大研究项目。

学院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从2006年开始,本科教育按照“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的模式,学生入学后统一学习管理类基础课程,一年半后按学生兴趣和特长分专业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可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六个专业间选择,“公共管理类”学生可以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专业间选择。同时,为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之间也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选择专业。学生从第四学期起开始修学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夯实专业基础,扩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给人才留有发展空间,使学生具有继续深造的基础,更为广泛的就业选择。

学院不断加强和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交流的力度,曾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国内重点院校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空间平台。近三年来共有30余名学生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多名学生作为国际交流生赴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日本歧阜圣德园大学、美国古西堡大学深造。

管理学院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注重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课外活动。我院积极参与学校为本科生、研究生专门设立的各种类的奖学金和奖励基金的评定事项,它们包括:“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政策予以贷款助学或定时发放生活补助金,以保障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期完成学业。

近年来,学院为北京及全国各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就业市场有较好的竞争力,其中很多学生已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管理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学院将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建立科学、规范、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更新至2018年10月24日)